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体生活
书卷的困惑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5-06-26 15:00:31 打印 字号: | |
  让人唏嘘感慨的历史:刀光剑影、三分天下、青梅煮酒、火烧赤壁……一串令人无法遗忘的姓名: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周瑜……果然乱世出英雄。读完《品三国》上部,一些词句,一些故事,荡气回肠。引述《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等正史,不断考证《三国演义》的故事,精确严谨,又充满大胆的创新。现代的解释让人觉得尘封的历史穿过岁月,一幕幕走到眼前,同时带着纵观的全面和分析的深度,真的很好看。

    新历史主义的观点:“文学就是历史,历史就是文学”,小叙事的东西带了很多主观色彩。《易中天品三国》便是如此吧。一个大众文化繁盛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更加便捷的话语权。于是,很多历史文学作品被重新品读。《三国》、《红楼》、《论语》、《庄子》……仅仅是一个《百家讲坛》,就捧红了一批文化名人。尽管好评和恶评同样激烈且感性,他们无可置否地红了。文化界、学术界,经过了媒体介入之后,似乎一改以往的缄默,也像娱乐圈一样沸沸扬扬起来,从“韩白之争”、“梨花”到“文学死了”……这些究竟是令人开心的文化复兴,还是让人警惕的社会浮躁呢?有些困惑。

    回到《品三国》,说历史和文学。《三国演义》流芳千古,跻身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无疑是一座屹立的丰碑。然而我们是该深究其中历史根源、不断地考证呢,还是只要欣赏经过修饰的精彩故事,沉醉于智慧勇气忠义的较量中?

    又如最喜爱的《红楼梦》。有关其解读、争论似乎从这部作品面世以来就未曾停止,而随之产生的“红学”也俨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评点派、索引派、考证派……俞平伯、周汝昌、胡适、刘心武……当一位又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滔滔不绝、津津乐道于《红楼梦》是明珠家事还是宫廷秘史,秦可卿的原型是否真是废太子之女,抑或这部千古奇书是不是根本就是曹雪芹的“自叙传”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红楼梦》实质上只是一部小说?红学研究在舍本逐末地求其字字必较的时候,能否更多地单纯从文学的角度去探究其文笔,意韵,或是意义?当我们沉溺于雪芹笔下那一个灵动秀妍的女儿国,沉溺于那样一种典雅悠然的古典意韵中时,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探根溯源地考证一些或许永远都无定论的所谓“史实”?

    当然,说这些话,并无丝毫对大师不敬之意,相反,对于这些大师,我甚为敬重。大师们能抓住文中细微之处,如名字、节气、生日等等,用典故、易经诸多手段推断出一个言之凿凿的结论,经书典藏必定烂熟于心,诗词歌赋想必也是信手掂来,对中国历史文化可说了如指掌,其学识之渊博,的确令人钦佩。只是就个人而言,越来越喧嚣的“红学”研究,其价值取向确是让人有些困惑。

    好友在书上作记号的都是存疑之处,而我更习惯于划出欣赏其文笔或立论之处,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不同可以看出个人对待思想的态度。对待越来越繁多的文化产品时,是该多取其精华,认真欣赏,还是保留批判的敏锐,在不断争论中发展呢?

来源: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