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体生活
案情峰回路转 源自判官灵感
古人妙计破疑案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4-04-10 09:27:51 打印 字号: | |
    古时破案,没有现代的侦破技术,很多时候需要依靠判案官员的个人智慧。有的案件扑朔迷离,真假难辨,无从下手,但古人常常灵机一动,巧施小计,使得案件真相大白。

  一句“和尚还头”两桩命案勘破

  古代徽州一富商看上了一农夫的妻子,昼思夜想,实在无法割舍,于是想花重金买她为妾。重金面前,农夫不禁心动,竟答应了富商的要求。农夫的妻子起先不答应,但禁不住丈夫的软硬兼施,最终只得委曲服从。
  做通了妻子的工作,农夫与富商约好时间,请他上门喝酒,自己却找了个理由外出回避,以成全富商。富商兴致勃勃上门赴约,谁知一进门,竟看到农夫的妻子已倒地毙命,而且连脑袋都没有了。富商吓得魂飞魄散,逃回家中,惶惶不安。
  而回避在外的农夫回家后,发现妻子的尸体,不禁怒火中烧,认为富商欺人太甚,一纸诉状将他告到衙门。富商被缉拿归案,对自己的不轨企图供认不讳,但坚决否认自己杀过人,说即使勾搭不成,自己也不至于因此杀人。郡守觉得富商说的在理,但既然不是他杀的,那又是谁杀的?
  无巧不成书,正当案件陷入僵局之时,农夫的邻居报告说昨晚听见被杀女子大呼“和尚”。是偶然巧合,还是案件真相?郡守灵机一动,派人乔装打扮成死者模样,等候在当地一名和尚每天的必经之地,在和尚经过时突然凄凄惨惨地大声呼叫:“和尚还我头来!”和尚大惊失色,慌忙之中脱口回答说:你的头在你家右边第三户人家的铺架上。
  衙役们赶紧将和尚押赴府衙。因自己说漏了嘴,和尚只得如实供述,说他当晚路过农夫家时,见大门敞开,一女子盛装而坐,十分艳丽,便心生歹意,进屋欲行不轨。孰料女子誓死不从,呼救反抗,就狠下心来,杀人灭口,并将其头颅砍下转移。
  衙役们按图索骥,但是死者右边第三家铺架上并没有什么头颅,只得将这家主人带到府衙。人命关天,此人只得如实交代,说发现自家铺架上凭空出现一个人头,害怕惹上人命官司,就悄悄将人头放到自己一个仇人家门外的一棵树下。衙役们又按此去找,仍没发现头颅,又将这家主人押到府衙。此人也说是怕惹上官司,将头颅埋在后园中了。衙役们去他家后园挖,出人意料的是,挖出的不是女尸头颅,而是一具男子遗骨。莫非另有案情?衙役们又扩大范围,最后终于挖出那名女子的头颅。人赃俱在,此人只得供述,说自己十年前杀了仇人,将尸首埋在了后园。
  至此,不仅农夫妻子毙命案破了,十年前的陈年老案也破了。富商得以洗冤,两个杀人真凶双双伏法。

  假装丢失状纸 巧破叛逆大案

  唐高祖李渊时,有人告发岐州刺史李靖谋反。唐高祖对此有些怀疑,因为李靖平日忠心耿耿,看不出有二心。但人心难测,谋反威胁皇权,是最不能容忍的事,而且对于此类告发不予追究,倘若真的发生了谋反案,谁还会举报?为了朝廷安危,也为查明真相,唐高祖派出一名御史查办此案。
  这名御史接到皇命后,立即前去岐州。行前,御史特请皇帝批准告状者同往,说是为了便于查案,唐高祖同意了。
  御史日夜兼程赶往岐州,一天晚上,一行人在驿站停留。第二天天刚亮,御史就传唤随从将该案状词呈送上来审查。但一班人马翻箱倒柜,就是找不到状纸。丢了钦定大案的状纸,这还了得?御史大为光火,下令将保管人员捆绑起来重重惩处。但是,捆也好,打也好,丢失的状纸还是杳无音信。
  御史唉声叹气,郑重其事地对告状者说,这个案子是皇上亲自过问的,丢了状纸,自己作为承办官员,肯定是罪责难逃,但为了查清案情,告状者必须重写一份状词。慑于御史大人的威严,告状人只好答应,并很快重新写了一份状词。
  令告状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新写的状词刚刚呈上,御史的手下就报告说,原来的状词找到了。御史对比两份状词后,拍案而起,质问告状者为何诬告陷害李靖。告状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口咬定自己没有诬告陷害。
  御史问告状人,两份状词可都是他写的,并让随从手拿状纸让他辨认。告状人看过状词后说,的确都是他亲笔写的。此时,他自己也发现,两份状词所写的谋反情节截然不同。他猛然醒悟,自己上了御史的圈套。
  因为诬告陷害是信口雌黄,第一份状词又没有底稿,御史让告状人重写状词,他只得挖空心思,重新编造,两份状词的内容当然是牛头不对马嘴。
  诬告陷害案很难侦破,诬告陷害的谋反案尤其难破。谁也没想到,御史竟然假装丢失状词,以此轻松识破了诬告陷害人的伎俩。

  证人证物俱全 捏金识破冤案

  还是唐朝时候,某天甘露寺的众僧群情激愤地向官府举报,说寺中发生腐败大案,前任住持挪用寺中存金若干。面对官府查问,前任住持矢口否认挪用之事。但寺中众僧却都异口同声,特别是之前的几任住持更是说得有板有眼、言之凿凿。他们拿出此前寺庙更换住持时移交财物的清单,上面白纸黑字地写着移交寺庙存金若干,并且有历届住持作为移交人、接交人的签字盖章,让人不得不信。
  由于人证书证俱在,该住持只得低头认罪,供述自己挪用寺中存金。但他虽然供述有罪,却交代不出存金的下落,官府几经周折,也无法找出赃物,案子拖了很长时间没有了结。
  唐朝十大名相之一李德裕当时负责浙东事务,甘露寺就是他主持修建的。接到该案报告后,李德裕沉着冷静地仔细查阅案卷,发现其中存在疑点,就亲自审问该住持。为了探求案件真相,李德裕没有按部就班地坐堂问案,更没有大刑伺候,而是和颜悦色,与该住持进行了耐心细致、心平气和的交谈。住持得以放松神经,在李德裕的引导下仔细回忆了案情。他说,其实财物移交在更换住持时只是例行公事,签字画押而已,并没有人见过所谓的存金,更没有真正清点移交过什么存金。
  该住持说的是否属实?由于寺庙众僧一口咬定他挪用,要想通过和其他僧人对质来探求真相,自然办不到。怎样才能验证寺庙到底有没有存金、先前几任住持是否按照财物移交簿的记载真的移交了存金呢?时过境迁,谁也无法完全复原事实真相。但李德裕苦思冥想,终于心生一计。
  他命人找来数顶轿子,命令所有作证说自己曾经移交过存金的前几任住持各自坐在一顶轿中,给每人一块黄泥,要他们将移交过的存金的形状捏出来。结果没有一个人捏出来。众人只得老老实实交代说,所谓存金只是账面记载,到底有没有,谁也不知道,更别说见过了。前任住持因为曾经得罪了寺中众僧而墙倒众人推,被诬陷挪用寺中存金。至此,案情真相大白,该住持被无罪释放。
  有财物移交簿,又有众人作证,住持之罪原本已是板上钉钉。好在黄金的形状千差万别,李德裕抓住这一点,想出了让作证之人捏出存金形状的妙计,终于避免了一起冤案。
来源:浙江法制报
责任编辑: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人民法院